近年来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发展,NFC(近场通信)功能因其便捷性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。无论是刷公交卡、门禁卡,还是进行小额支付,只需将手机靠近感应区域,“滴”的一声即可完成操作。
然而,这项原本提升生活效率的技术,如今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,成为新型诈骗的工具。有人只是简单地“碰了一下”,银行卡里的钱就悄然消失;也有人在不知情中下载了恶意软件,导致账户被盗刷数万元……
什么是NFC诈骗?
NFC技术本身是安全的,但一旦用户操作不当或遭遇精心设计的骗局,就可能被骗子利用。常见的手法包括:
● 利用社交软件诱导用户开启NFC并进行“授权”操作;
● 引导用户下载带有恶意代码的第三方APP,窃取支付信息;
● 远程操控手机,通过NFC功能绕过验证机制完成转账。
1
案例一
下载第三方软件,通过NFC转账被骗近10万元
对方要求张先生下载一款“官方认证”的APP进行注销操作。该APP界面看起来非常正规,张先生便按照提示完成了实名认证、银行卡绑定,并开启了手机的NFC功能以“提高注销效率”。
几天后,张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陆续被转走近10万元。经银行核查,这些转账均通过NFC方式进行,且交易设备为未知终端。警方初步调查发现,这款所谓的“注销APP”实为钓鱼软件,利用NFC权限直接调用了手机中的支付通道。
2
案例二
手机被远程操控,银行卡资金被转走
事后查明,骗子通过屏幕共享获取了小王的支付密码,并在后台利用NFC模拟功能,远程读取了他手机中的银行卡信息,完成了一系列非接触式转账。
如何防范NFC诈骗?
面对这种新型诈骗手段,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放弃使用NFC带来的便利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● 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APP
特别是那些打着“退款”“注销”“征信修复”等旗号的APP,极可能是钓鱼软件。
● 谨慎开启NFC功能
平时尽量关闭NFC功能,仅在需要使用时临时开启,并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展示相关操作。
● 拒绝一切屏幕共享请求
任何要求你打开屏幕共享、远程协助的行为都应高度警惕,这是骗子控制你手机的第一步。
● 定期检查账户动态
关注银行短信提醒、支付记录,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● 增强防骗意识,主动学习反诈知识
“碰一碰”看似轻松,背后却可能暗藏风险,科技的进步本应让生活更美好,但如果缺乏安全意识,像NFC这样的便捷功能,也可能成为诈骗的新入口。
历史精选内容
·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