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的透析师——湿地

发布日期:2017-12-13

  长期以来,张掖一直盛传着诸如“半城芦苇半城庙(塔)”、“一城山光,半城塔影,连片苇溪,遍地古刹”以及“四面芦苇三面水”、“水六庙三一居处”等民谚俗语,它们生动地描述了张掖的湿地景观。当您漫步于张掖湿地,您是否也察觉到了这样一个现象:城市排放出的废水废污流经水草丰茂的湿地后,渐渐变成了清流,那些污染物究竟去了哪里呢?答案在这里: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,有害物质被湿地植被与微生物吸附、消化和分解,还给了流水一个清洁的面貌,这便是湿地的可爱与可敬之处。

  众所周知,任何生命都有新陈代谢的需要,对人体而言,担负这一重任的器官是肾。从中医学的角度上讲:肾,乃人体之本,生命之源。他在排泄废物的同时,又根据身体具体情况,随时决定水、盐类、酸类和碱类物质的排出量,保持人体环境的稳定运转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生命体,担负新陈代谢使命的器官就是湿地。在人类没有认识湿地之前,滨海、河漫湿地几乎是无用的“空闲地”,是藏污纳垢的“垃圾池”,人类排泄的污水、污物都集中到湿地周边,工业污水、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的污染,对农业、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。据统计,全世界每年排入江河湖海的污水约有4200亿立方,污染5.5亿立方米,占全球径流量的14%以上,大陆地表水污染更为严重,约有70%的水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,水体污染进而引发的各种莫名症状的疾病渐渐增多。净化水质、清除污染已经成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命必然面对的课题。

  自然生态都有自我调节、自我净化的能力,湿地也不例外。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有人注意到植被丰茂的湿地水资源大都能保持清澈,却未能深入探索其内在原因。1953年,德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,芦苇能将水中的无机物去除,污水中的细菌也能通过种植芦苇后奇迹般地消失。六十年代,人们又发现水葫芦等植物具有超强的吸附富集营养的能力。随后,人们对湿地中挺水植物、浮水和沉水植物的认识更加丰富,很多植物还能参与解毒过程,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,代谢,分解、积累及水体净化,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。《诗经?关雎》提到的“荇菜”,别看水灵娇嫩,却是清污高手,对重金属镉有较强的耐受性,通过根系的吸收和分泌物的吸附作用,最高可清除99.5%的镉。

  一条生态良好的河水、溪流,改善水质的功能不亚于一个污水处理厂。湿地新陈代谢的功能,为人们廉价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模式,目前,世界各国正发展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污水。但是,湿地处理污染物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,我们只有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个理念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湿地,合理利用它的功能,方可造福人类。